漢代畫象石
畫象石,主要是指在石面上刻畫、雕刻出圖像和花紋的石塊。就考古資料顯示,畫象石大致產生於西漢漢武帝時期之後,於東漢末年沒落;主要分佈在山東、陜北、河南,及四川等四個區域。一般來說,依據功能可分為祠堂、石闕、墓葬、碑及摩崖等不同形式。
一、祠堂
漢代墓上祠堂,又稱為「食堂」、「廟祠」、「齋祠」等不同名詞,是一般人祭祀墓主的地面建築物。祠堂的主要功能是供奉墓主的場所,但隨著喪葬制度與風俗的改變,祠堂也增加了刻有記念先人、聖賢故事等,具有教育訓鑒功能的圖像。這些圖像,通常在布局上也具有一定的規範,例如正面(祠堂後壁)為墓主的位置,其內容多為墓主形象、生平及一些歷史故事;東、西壁,則各自象徵東、西方,在畫面上則有東王父、西王母、神仙靈獸和具有教育功能的歷史故事題材。此外由於祠堂是屬於地上的建築物,其畫象是供人欣賞與瞻仰,因此在構圖與雕刻等藝術表達方面,都較墓室畫象更為精緻與講究。
目前現存保持較為完整的畫象石祠堂,是位山東長清的孝堂山祠堂,主要是屬於雙開間懸山頂式的祠堂,至於其他祠堂依據現有的考古資料大致上可分四種類型。
(一)、單開間平頂祠堂:
以山東嘉祥宋山四座小祠堂為代表,主要由基石、三面壁石、屋頂石與脊石所構成。特徵為石祠前面敞開,兩面與兩側刻有連續的花紋,三面刻滿了圖像,空間狹小而不能容人,因此又稱為小食堂。
(二)、單開間懸山頂祠堂:
以山東嘉祥武梁祠為代表,主要為後壁、兩面山牆與屋頂兩面坡所構成,特徵為前面敞開,兩面山牆銳頂,屋頂兩面坡上刻有瓦壟,並在檐頭刻有連檐與瓦當。另外它除了在三壁上刻有圖像,在屋頂部份也同樣如此。
(三)、雙開間懸山頂祠堂:
以山東長清孝堂山祠堂為代表,主要為後壁、兩面山牆構成主體;前面正中設一八角石柱,石柱櫨頭與後壁上,架有一個三角型橫隔樑石,將室分為兩間;兩面山牆前各有一條狀石柱,與八角石柱上橫置一枋石,屋頂上刻有瓦壟與瓦當。另外在三壁上刻有圖像外,在三角型橫隔樑石的兩側均刻有圖像。
(四)、雙開間懸山頂後壁有龕祠堂:
以山東嘉祥武氏祠前石室為代表,大小與形制都和雙開間懸山頂祠堂類似,但在後壁中間下部向後延伸成一個小龕。小龕由基石、後壁、兩側石,及蓋頂石所構成。其中,祠堂內屋頂、牆壁及小龕內均刻滿了圖像與裝飾花紋。
二、石闕
闕,又名「觀」、「神道」、「門闕」等不同的稱呼,主要功能為古代宮殿、府第、城桓、陵墓前門道兩側的一對高層的建築物。一般來說陵墓前的闕多為石質材質
,大致上可分為頂蓋、樓部、闕身、耳闕、基臺五個部份。在裝飾雕飾上,就技法來說,則可分為:(一)、線刻;(二)、減地平鏟;(三)、減地弧雕;(四)、浮雕;(五)透雕;(六)、銘刻等六種技法。表現題材,則多以祥瑞、神仙、車馬出行等圖像為主。
其中漢代石闕還可依據大小與形制,區分為四種類型。
(一)、單檐獨立雙闕
(二)、單檐附耳獨立雙闕
(三)、重檐獨立雙闕
(四)、重檐附耳獨立雙闕
三、墓室
漢初墓葬形制承襲先秦時代的墓葬形制,多以豎穴木槨及土洞墓為主。到了西漢中期以後,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,國力的提昇,墓葬形制開始產生變化。
就考古資料顯示,自武帝時期以後,各地開始出現石、磚結構的祠堂、墓室,在形制上也更加的多樣與奢華。
一般來說,在漢代,墓葬形制大約可分為主流與支流兩類。其中主流又可分為豎穴墓與土洞墓、橫穴磚室墓兩種,此二者為漢代墓葬普遍形制。在支流方面,則有四川的崖墓、山東的石板墓、東北地區的貝墓等等,具有地方特色,但較不普及的墓葬形制。
豎穴墓:
豎穴墓,是從地上垂直向下開挖一個墓坑作為棺室的墓葬種類。漢代豎穴墓還區分為木槨與石槨兩種,豎穴木槨墓主要是以木槨隔出幾個放置隨葬品的空間;豎穴石槨墓,則是以前後檔板及左右兩側板四塊石板組合而成,再以數塊石板做為底部和蓋板,形狀與木槨相似。
黃腸題湊墓:
黃腸題湊墓墓穴基本上與一般木槨墓相同,為豎穴士坑,其特點在使用大量長短寬厚相同的黃心柏木環繞在槨室四周,形成一面護牆。其中,木材的端頭都一致向內,因此又稱「題湊」。這種「題湊」起初可能只是環繞在槨室的外圍,形成保護槨室的圍牆,主要為漢代天子墓葬時使用。
洞室墓:
洞室墓是自漢代豎穴墓演變而來,主要仿自生人生活的住宅而成。墓室由前室、中室、後室,及左右耳室所構成,墓室結構以石材疊砌,並刻有大量的圖像。此外,在位置布局上,洞室墓有其固定的格式,如門扉上刻有鋪首銜環,石柱刻有伏犧、女媧或門吏等形象。
磚室墓:
磚室墓顧名思義是指以磚塊作為建造墓室的材料,磚的種類有很多,比較特出的是空心磚。磚室墓的規模往往較豎穴墓為大,
完整的磚室墓如同生人的住屋一般,包括有甬道、回廊、前室、中室、後室及耳室等房間。在構造上大致可分為磚造的牆壁、墓底、封門與券頂,以及石製的墓門、門楣、門立柱等兩部份。
崖墓:
多見於四川地區,崖墓基本上是依山開鑿的橫穴墓;由外而內通常有墓道、甬道、墓室及墓室等四部分。其中崖墓內部構造主要是仿住宅式,並鑿有壁龕及爐灶,有的還刻有少量的畫象。
畫象石棺:
畫象石棺為漢代四川地區所盛行的葬具之一,主要分為棺身與棺蓋兩部份所組成,在形制上可分為兩種。一種為棺體與山壁相連,而棺蓋除外,又稱為石函與崖棺;另一種為石材所雕刻而成,可以移動。

四、碑
碑,最早見於春秋時代,到漢代則興起刻有文字,且具有一定形制的碑。但就廣義來說,刻石、碣、摩崖、墓誌、及石闕銘都算是碑的一種。其形制為碑座、碑身、碑首三部份組合而成,其中碑座又被稱為趺,多為方型;碑身分為碑陽、碑陰兩部份,正面為碑陽,刻有碑文,碑陰或碑側偶爾也刻有文字及精美的圖像;碑首又稱為碑額,上刻有篆書隸書的題額,以形狀分為三種,
(一)、圭首(尖型)、
(二)圓首(半圓型)、
(三)、螭首(方型),並刻有精美的雕刻。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