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代石刻畫象上的圖像,主要是在事先製成的石造建築構件上,雕刻而成的。就其製作程序來說,首先在石面上以墨線勾勒出圖樣,然後再以刀、鑽等雕刻工具製作而成。在陜北等地由於石材的原因, |
|
漢代畫象石
依現有資料來分析,主要表現手法有六種: |
一、線刻
線刻,主要是指圖像,全部採用陰刻線條而成。其中又因對石面的處理不同,又細分下列四種: |
1、糙面線刻
指在未經磨平的石面上,刻上圖像線條。
例如:山東鄒縣的白楊樹村畫象(食齋祠園畫象) |
2、鑿紋地線刻
指在圖像刻在已打製石料時留下的鑿紋地上。
例如:山東平邑麃孝禹碑畫象(刻石) |
3、平面線刻
在平整磨光的石面、石壁上刻上圖像線條。
例如:山東金鄉祠堂畫象(朱鮪石室畫象),山東長清孝堂山祠堂畫象,均屬此類型。 |
4、在陰刻圖像內,加飾麻點、鱗紋等細部。
例如:山東曲阜東安里畫象石 |
|
二、凹面線刻 又稱凹面刻、凹像刻或凹入平面雕。主要是把物象輪廓內,剔成凹下的平面,再以陰刻線條刻劃其細部。
其中又因其對石面的處理方式不同,又細分下列兩種 |
1、鑿紋地凹面線刻
在凹面圖像的輪廓線外,留下整治石面的鑿紋地面。
例如:五老洼畫像第十六石、嘉祥村畫像第一石。 |
2、平地凹面線刻
在凹面線刻中比較少見,和鑿紋地凹面線刻不同的是,其輪廓線外留下的是打磨光平的石面。
例如:河南唐河針織廠墓畫象石 |
|
三、減地平面線刻
又稱減地平面陽刻、減地平鏟、平凸刻或平面淺浮雕。主要是在打磨光平的石面上,用陰線刻畫好圖像後,圖像輪廓線以外減地,使圖像部份凸起。
其中又因對減地方式和對物像細部表現形式的不同,又分為下列四種: |
1、鑿紋減地平面線刻
指在圖象輪廓外減地留下平行細密的鑿紋。
例如:山東嘉祥武氏祠與宋山畫象石。 |
2、鏟地平面線刻
指在圖像輪廓外減地留下不規則的鏟印。
例如:山東沂南北寨村墓畫象石。 |
3、深剔地平面線刻
和上述兩者不同的是,以上兩者鑿紋與鏟紋極淺。而此技法在圖像的輪廓外剔地較深,一般來說約有1到2公分。圖像較為密集,輪廓外面積也較小。
例如:山東省滕縣西戶口祠堂畫象、山東沂南北寨村墓墓門畫象。 |
4、剔地平面刻
指在圖像輪廓外剔地,而在圖像內部細部上,施以朱、墨線條表現,不加刀刻。此技法僅見於陜北、晉西等地區的畫象石。
例如:陜西綏德漢墓畫象石 |
|
四、淺浮雕
亦稱弧面淺浮雕,或隱起刻。指在圖像輪擴外減地,使圖像呈現弧形凸起狀。而在圖像內,除了用陰線表現外,在不同部位上稍刻出起伏的變化。
此外又依據其對減地的方式,及對細部的處理不同,又區分為下列兩種: |
1、鑿紋地淺浮雕
指在圖像輪廓外的減地,留下縱向或橫向的鑿紋。此技法多見於南陽地區的漢畫象石。
例如山東安丘漢墓墓門及南陽地區漢墓墓門。 |
2、平剔地淺浮雕
指將圖像輪廓外部份,剔為較為光平的石面。
例如山東孟廟鄒城漢畫象石。 |
|
五、高浮雕
又稱為突刻,此技法同淺浮雕,但圖像輪廓外剔地較深,使圖像浮起特高,在細部層次上起伏明顯,深具立體感。一般來說,此技法多施於墓室門額及石柱上。
例如:山東安丘董家莊墓石柱、高頤闕畫象 |
|
六、透雕
此技法比高浮雕更進一步,在高浮雕的基礎上,將圖像某些部份鏤空,使其成為略近於立體的圓雕,此技法也多見於墓室門額及石柱上。
例如山東安丘董家莊墓的方柱 |
 |
漢代畫像磚
依現有資料來分析,主要可分為四種表現手法: |
一、陰線刻
此技法,多見於河南洛陽地區所出土的空心磚。一般來說,在題材上,多屬較為簡單,而構圖疏朗。 |
|
二、陽線刻
多見於鄭州出土的空心磚,及四川地區所出土的實心磚。其技法為,利用壓印技術,在平面上凸起粗細勻稱的線條,以表現圖像。 |
|
三、減地平面陽刻
又稱為平面淺浮雕,多見於河南鄭州、禹州等等地畫像磚。指利用壓印技術,在磚面印出凸起而平整細膩的圖像,再以陽刻線條在平面上,勾勒出圖像細部。 |
|
四、淺浮雕
多見於南陽、四川等地的實心畫像磚。指利用翻倒脫模技術,在整塊磚面上印出完整的凸起圖像。圖像呈現出弧圓凸起,具有浮雕感。 |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