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現手法
畫面處理

一、構圖方式
漢代畫象石可依不同的需要,在畫面安排上會有一些變化,其中可從佈局、空間處理這兩方面來說明:
 1、佈局
漢代石刻畫象在石面佈局安排上,大致上可分為四種:

 (1)、為單一畫面構圖,同一內容。


 (2)、為單一畫面,但分為不同內容


 (3)、為分層構圖,指在一塊石面,切割為兩到五層不等的空間。在畫面中圖像為同一內容,但各層的圖像內容並不相關。


 (4)、為分層構圖,各層的圖像內容不相關外,在單層畫面中,圖像題材相近,但分為不同內容。
 2、空間處理
漢代石刻畫象對於圖像中空白的處理,通常是以填白方式處理,也就是在圖像中空白處,以鳥、獸、樹、雲紋等填入其中,在畫面形成均衡、富變化、烘托主體的效果。
 
二、空間表達
漢代石刻畫象在處理畫面空間上,主要採用散點投視法構圖。也就是以多視點的方式,將眼見之物象表達於畫面之中。其中依據構圖方式的不同,又可分為三種:
 1、平視橫列法
多見於人物拜謁及車馬出行圖像,指將圖象於一水平線做橫向排列,呈現出沒有遠近透視的的二維空間。圖像彼此之間的關係,只能藉由動作及左右位置來表明判定。例如武氏祠前石室一畫象、宋山畫象
 2、斜視橫列法
和平視橫列法大致相同,但採取斜向的透視,在佈局空間上,就有相互重疊、排列等視覺效果。例如武氏祠南道旁畫象、沂南北寨漢墓畫象
 3、鳥瞰散布法
主要多表現在較為寬大的畫面之中,例如樓閣、宴飲、樂舞、車馬出巡、戰爭等畫面。構圖上採取高點散視,圖像由近而遠,由下而上的分佈排列,使畫面呈現出縱深的空間感。例如山東畫象六、金鄉祠堂畫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