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一二十年來,電腦科技的進步帶動了知識網絡的傳播,各圖書館紛紛建立電子化查詢網頁, 運用科技使典藏品永久保存的觀念於焉產生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從民國八十四年起, 開始整理傅斯年圖書館藏金石拓片。而自九十年起,「國家數位典藏計畫」開展,將本所典藏拓片數位化。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有遼金元拓片約2000幅。其中以元代(1260-1368)拓片佔絕大多數, 約1400幅;遼(907-1125)、金(1115-1234)拓片各為160、450幅。

  傅圖收藏拓片,其過程有如邢義田先生於《漢代石刻畫象拓本目錄•代序》中所說:「當時藏品來源甚為複雜,以贈送、交換、自行椎拓和購買四途為主。」遼金元拓片就是夾雜其他藏品,透過上述四種方式,成為附屬傅圖的典藏品。傅圖遼金元拓片之年代,介於西元946-1382年之間,年月不詳者不少。至於內容,則涵蓋了墓誌、墓碑、刻經、造像、題名、詩詞、道教、佛教、聖旨、令旨、法旨等等,豐富多采。

  遼金兩朝起自東北,遼寧和熱河(今歸屬內蒙古自治區)一帶為重要的政治和經濟中心,因此也就成為遼金石刻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之一。到了元代,統治遍及北亞、中亞和東亞,幅員廣闊,石刻分佈遍及全國,而以山東、陜西、河北、河南、江蘇、浙江等地居多,但原石出土地點不詳者頗多。據悉,原石多已散失,各處典藏單位收藏狀況,尚待調查。

  傅圖所藏遼金元碑拓,既有海內外僅存的「孤本」,也有品質遠勝於其他典藏單位(例如北京圖書館)的「善本」。所謂「孤本」,有文獻上不曾著錄的,有原石已經佚失的。而不論是哪種情況,這些「孤本」與「善本」,都是遼金元研究上極其寶貴的資料。

  據統計,1949年前後,在今內蒙古東部、北京、河北、吉林、遼寧等地發現的遼代石刻有三百餘方,包括慶陵出土的哀冊十七方。慶陵哀冊是研究契丹大、小字的僅存資料,最為珍貴。本所所藏哀冊的拓片,品質遠勝於其他典藏單位的所有者。

  遼金元三代以契丹、女真、蒙古語為國語,國語與漢語通行並用,因而遼金元三代文獻既有漢文書寫者,亦有契丹、女真、蒙古文書寫者。傅圖所藏非漢語拓片數目雖然不多(約200幅),卻是目前罕見的拓本,是研究中古音韻和遼金元史相當珍貴的史料。

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版權所有
Copyright 2006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